2017年7月2日 星期日

合格的善知識,應該具備那些品德?

一個合格的善知識,必需具足七種品德

第一種品德,善知識是被愛戴的。
        由於善知識持戒清淨,修行有所成就,所以,他被眾人所愛戴。持戒清淨這個品德對一個真正的人來說,是非常重要的。人首先必須持戒,才能夠算是真正的人,持戒的人不僅避免了被人指責,他還是被人愛戴的。此外,一個人還必須要有人性,擁有超越於普通凡夫的智慧。一個人至少要持守五戒,五戒是不限於佛弟子的,五戒實際上是全世界的人都需要持守的。

第二種品德,善知識是被恭敬的。
        一個善知識,會將自己獲得的不需要的物品轉送給自己的學生,善知識會免費指導學生,教導學生如何成為優秀的人,教導學生步入正道,他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慷慨付出,不求任何回報,所以,善知識是受到恭敬的。

第三種品德,善知識是修習慈心的目標。
        由於善知識是被愛戴,被恭敬的,所以,學生們都會以他作為修習慈心的目標,學生們會祝願自己的皈依人健康、快樂、安寧,遠離身心的痛苦。

第四種品德,善知識能夠糾正過失,指明正道。
        由於善知識是被愛戴,被恭敬的,是修習慈心的目標,由於善知識自己修習了佛法正道,能夠明辨是非,所以,善知識能夠指出學生的缺點不足,當學生步入非道的時候,及時地給予糾正,為學生開示正法,教導學生修習佛法正道。佛陀自己就是最好的榜樣,他以大智大悲之心向世人開示他所證悟的佛法,他希望世人都能夠解脫苦惱,他教導眾生要修習戒學,修習定學,修習慧學,教導學生如何遠離執著。

第五種品德,善知識是能夠耐心傾聽批評意見,和顏悅色。
        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,善知識會受到的他人的批評,這時候,他一樣保持和顏悅色,能夠耐心傾聽。

第六種品德,善知識能夠開示深奧的佛法。
        善知識已經圓滿地成就了戒、定、慧三學,他具足有益正知、適宜正知,善知識自己一直走在佛法正道上,他不會離開與忘記修行,他希望學生們也都能夠通過修習善業,獲得善果。所以,他能夠開示深奧的佛法,能夠開示《大念處經》,教導學生如何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。善知識善於解說什麼是四聖諦,善於開示因緣業果等緣起之法。由於善知識自己充分地實踐了佛法,他便能夠開示並教導這些深奧的佛法。

        由於善知識充分地實踐了深奧的佛法,獲得了佛法的功德利益,那麼,對他來說,開示佛法就是駕輕就熟,無需費力,同時,他開示的佛法確保正確無誤,內容充實,沒有遺漏,他不會把學生帶入非道,使學生遭受痛苦。當今時代的某些人,今天從某個老師那裏學一點,明天向另外一個老師學一點,他一個一個老師地參學,做了厚厚的筆記,但是,卻沒有進行實修,他憑著自己記錄的筆記來教導學生,這樣做是不正確的。如果要教導佛法,必須要通過實踐來真正地掌握佛法,否則,憑藉筆記和思考推理來教導佛法,就會誤導他人,使他人步入非道,繼續受苦。

        當一個人實踐、修習了佛法到一定的程度,他便能夠對他人講解實踐佛法的功德利益,這並不意味著他是以老師的身份來教導佛法,而是說,至少,他有了實踐經驗,他懂得如何實踐佛法,正道應該如何走,他可以幫助他人邁入正道。當我們自己修習了佛法,獲得了實踐經驗的時候,再向他人解說實踐佛法的方法,人們就能夠相信你,因為你實實在在地實踐了佛法,你有根有據,沒有憑空想像,一方面,自己對佛法的理解更加清晰明白,一方面,使得他人對實踐佛法也增強了信心。所以,大家要小心“筆記本老師”,就是小心那些憑著自己的筆記和思考,並沒有多少修行經驗的人所開示的“佛法”。

        為了能夠講解開示因為難以得見,所以非常深奧的佛法,必須將教理與實修互相結合,從而能夠言之確鑿,作為善知識,他必須要實踐佛法。僅僅是證得名色分別智、證得緣攝受智都是困難的,更不要說,在此基礎上,了知互為因果的名色法是在不斷地生起和滅去的,了知到這種生滅現象是令人不滿意的,是不受控制的,沒有我的,名色法現象只是一個過程而已,這時候,內觀智慧將能夠逐級增長,只有當內觀智慧開發培育到成熟圓滿的時候,才能夠開發聖道,體證涅槃,涅槃的寂靜是極其深奧的。四聖諦的前面兩個聖諦是難以得見,非常深奧的,同時,後面的兩個聖諦,即:道諦和涅槃就更加深奧,更加難以得見。

第七種品德,善知識不能夠為自己的私利而利用學生。
        某些人因為自己具足以上提到的品德,同時,由於自己的精神問題而利用或逼迫學生去做無益的、不適宜的事,這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善知識應該具備的品德。
假設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遇到另一個人,這個人十分地愛戴和恭敬那個人,當這個人看到那個人對另外一個人恭敬頂禮的時候,這個人就會對另外那個被恭敬頂禮的人非常感興趣,因為這個人不認識那個被頂禮的人,這個人會很想知道,那個被頂禮的人會開口講一些什麼話。當一個人如果遇見到某一個具備善知識七項品德的人,無論這善知識是天天能夠碰到的,還是偶爾能夠遇到的,他對這個善知識無比愛戴、無比恭敬,當這個人發現這個善知識對另外一個人恭敬頂禮的時候,這個人就很想知道,這個善知識恭敬頂禮的人是誰?他都會說些什麼,並渴望他能夠教導自己。假如我們遇到了這樣一個善知識都在恭敬頂禮的人,我們都會渴望他來教導我們。為什麼我們會對他產生信心呢?因為,我們愛戴的、恭敬的善知識,對這個人恭敬有加。

        在佛陀的時代,在菩薩還未成就佛果之前,印度有很大人都會崇拜大梵天王,他們認為,這個大梵天王就是超級梵我,人們認為,這個大梵天王賦予了人們生命,控制著人們,後來,當菩薩成就佛果之後,這個大梵天王就去頂禮佛陀,人們看到,大梵天王去頂禮那個他們不認識的人,就對這個人十分感興趣,想看看佛陀到底會教導什麼,大梵天王請求佛陀開示佛法,他知道,他去求教佛陀這件事,一定使這些人感到十分好奇,因為,他知道佛陀已經成就佛果。當一個人實踐佛法的時候,天人和梵天人一定會保護他。由於大梵天王前去頂禮佛陀並請求開示,佛陀時代的眾生就開始對佛陀和佛法感到十分有興趣。他們對佛陀以及佛法十分相信並對他十分地恭敬。

       雖然目前的時代,已經沒有大梵天王來敦促我們實踐佛法,但是,通過某個大家恭敬的善知識,他能夠將教理和實踐互相結合,開示深奧的佛法,那麼,大家就能夠對佛陀與佛法的功德有所瞭解,通過諦聽善知識的教行結合的開示,大家對佛陀和佛法的功德越來越清楚,於是,對佛陀和佛法的信心就產生,有了信心之後,就會將佛法付諸實踐,實際地修習戒學、定學、慧學,根據正確的指導,修習正確的佛法,通過禪修,習禪人就能夠消除障礙善法、障礙清淨善心的五蓋,遠離煩惱,遠離污穢,因此,就確保習禪人能夠見證因為深奧而難以得見的佛法,因為難以得見而深奧的佛法,就變得清晰可見。所有這一切,都起因於大梵天王當初向佛陀請求開示佛法,直至今日,這些現實的一系列的結果都可追溯到這個最初的緣起。


~~(本文摘錄自班迪達大師父在緬甸國際禪修營為學員所做的開示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